二维码
海鲜水产品批发分享 HAICHANINFO.COM

扫一扫关注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技术 » 淡水养殖技术 » 正文

淡水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的病原和流行情况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6-01-02 21:43:00    来源:中国海产网    作者:将军    浏览次数:1029    评论:0
导读

 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(IPN)是由病毒引起的危害极其严重的一种鱼病。此病是口岸鱼类检疫对象。  (一)病原 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

 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(IPN)是由病毒引起的危害极其严重的一种鱼病。此病是口岸鱼类检疫对象。

  (一)病原

 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(IPNV),为双股核糖核酸类型,病毒颗粒呈六角形或近似圆形,20面体,直径50-72纳米,少数可大到75-110纳米,有单层衣壳,没有囊膜,有92个壳粒。对乙醚、氯仿等脂溶剂、胰酶及乙二胺四乙酸不敏感,对甘油也很稳定,对热和酸稳定。可以在多种冷水性鱼类的细胞株中增殖,并使细胞产生病变;而在温水性鱼类的细胞株中不增殖,也不出现细胞病变。敏感细胞接种病毒后,在15-25℃均能出现细胞病变,最适温度为15-20℃。该病毒现有VR299、Sp、Ab、He等不同血清型。

  (二)流行情

  危害美洲红点鲑、虹鳟、河鳟、克氏鲑、银大麻哈鱼、大口玫瑰大麻哈鱼、湖红点鲑、大西洋鲑、大鳞大麻哈鱼等鱼类。主要危害全长数厘米的鱼苗及14-70日龄左右的鱼种,病死率可高达80%-100%。1足龄鱼虽也患病,但一般病情较轻;全长超过15厘米的鱼,发病的可能性较小,但仍可被感染,呈隐性感染。

 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最早在加拿大、美国流行,危害很大;后来在丹麦、法国、希腊、前捷克斯洛伐克、英国、德国、挪威、意大利、前南斯拉夫、瑞典、韩国,南非、日本等国发生流行;20世纪80年代末又传入朝鲜及我国的台湾及东北、山西、山东、甘肃等地。

  最重要的传染源是带病毒的成鱼,病后残存的鱼可以数年乃至终身成为带毒者。从肾、脾、肝、卵巢、精巢、粪便中都可以检出此病的病毒,其中以肾脏的检出率为最高。此病毒在河水、井水中,在4℃条件下能保持10天,15℃能保持5天;在4-10℃的海水中,经4-10周,感染力几乎毫不下降,5-6个月后则下降99%;在室内干燥状态下,5周后还保留少量感染力,所以水和空气都可能是传播的媒介。波长254纳米的紫外线、35毫克/升碘、2%氢氧化钠液均可灭活病毒。

  从带有病毒的成鱼通过人工授精得到的卵往往是被病毒污染的,这是该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感染源。随卵一同被挤出或排出的卵液中含有比卵上更多的病毒。传染性胰脏坏死病可以经过卵而进行垂直传播;病毒也可以随病鱼的粪、尿、性腺分泌物排入水中,进行水平传播,经鳃及口而感染。

  同时,自然感染不只限于鲑科鱼类,许多非鲑科鱼类、贝类、甲壳类及鱼类的寄生吸虫,约20个科的成员也可被感染,但大多数为无症状的带毒者,这些都是传染源。

  潜伏期的长短与鱼体大小、水温高低等有关。鱼体越大,潜伏期越长。在病毒生长适温范围内,温度越高,潜伏期越短。如在水温12-14℃时,鱼苗至小鱼种,在感染后5-8天就发病,同时开始死亡;稍大些的鱼种则需10-12天才开始死亡。水温10-14℃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的发病高峰;已被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感染的虹鳟鱼苗,在水温6℃时的死亡率大大低于10℃时的死亡率,在16℃时则损失极少。

 
(文/将军)
打赏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将军原创作品,作者: 将军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://jishu.haichaninfo.com/show-611.html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124910107@qq.com。
0相关评论
 


海产批发|海产养殖|大连水产品价格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
海鲜市场|海水产品|海鲜批发价格|深度水产|海产加盟|海鲜报价|海参加盟|东湖明镜|
业务咨询:15864010277

鲁ICP备1302343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