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尾胡椒鲷主要分布于南日本~中国南海、斯里兰卡、阿拉伯海域。其适温范围较广,具有一定适盐性,抗病能力强,生长快,食性为杂食性偏肉食性,养殖一年可达到商品规格。
1 亲鱼的引进与培育
2003年2月中旬引进2冬龄的成鱼120尾(该批成鱼来源系部分海捕鱼种及部分台湾培育的鱼种养成的成鱼),体重1.5~2.0kg,经长途运输,存活107尾,置于漳浦县佛昙湾井尾海区网箱培育,网箱规格3m×3m×3m。每d投喂鲜杂鱼1~2次,投喂量为体重8%~12%。亲鱼培育期间,水温10~32℃,pH值8.0~8.4,比重1.009~1.022。鱼体定期采用"淡水浴"及二溴海因、福尔马林等药物进行消毒,并在饵料中添加Vb、Vc、大蒜素等药物,做好防病工作。定期检查性腺成熟度,发现部分亲鱼当年4月中旬达到成熟。
2 催产、受精与孵化
2003年4月中旬检查亲鱼,发现部分亲鱼已达性成熟,雄鱼轻轻挤压腹部,精液自然流出,雌鱼取卵镜检,性腺发育已到Ⅳ期初。5月上旬大部分亲鱼达到成熟,把亲鱼(雄鱼43尾、雌鱼64尾,平均体重1.75kg,最大2.10kg,最小1.52kg)移入漳浦县海产养殖公司前亭对虾育苗场亲鱼催产池,催产池正方形,面积60平方米,水深80cm。催产采用LRH-A210μg HCG200IU/kg,一次性肌肉注射,催产期水温22~26℃,比重1.021~1.022,催产池充气、遮光。2003年5月17日产出第一批卵;2004年4月28日将亲鱼移入催产池,5月2日产出第一批卵;2005年5月18日将亲鱼移入室内催产,5月20日产出第一批卵。
受精方法均为自然产卵受精,收集受精卵于室内育苗池孵化,入池前先把受精卵置于孵化桶,采用分离法去除死卵。育苗池8口,每口面积24~36平方米,深度1.20m。孵化密度3~8万粒/立方米,海水经沉淀过滤,水温22~26℃,比重1.020~1.022,pH值8.0~8.4,孵化过程不间断充气。
2003~2005年,共培育出体长2.5~3.5cm的鱼种183.7万尾,其中室内培育出21.4万尾,土池培育162.3万尾,从孵出仔鱼到鱼种平均成活率9.96%,其中室内育种平均成活率24.32%最高24.71%;土池育种平均成活率7.45%,最高10.18%。
3 苗种培育
3.1 室内育苗池培育
仔鱼孵化后(全长1.65~1.70mm),换水50%~70%,以后根据水质情况每2~3d换水1次,换水量30%~50%,仔鱼孵出后第3~4d,消化道弯曲明显,胃已分化,口张开,眼变黑,仔鱼开口。开口饵料为轮虫,每d投喂2次,使水中轮虫密度保持3~8只/mL,开口7~8d,当体色开始转黑,就可移出土池培育。2003、2004年均有开展工厂化育苗,在室内培育出一定量体长2~3cm的幼鱼,作法如下:开口10~15d,开始投喂丰年虫幼体,开口14~17d,开始投喂桡足类,开口20~25d,当鱼体长至体长1.5cm时开始训喂鱼浆,随着鱼苗的生长不断加大换水量(开始训喂鱼浆时换水量达150%~200%),培育过程不间断充气,水温22~26℃,比重1.020~1.022。
3.2 室外土池育苗
于2003年开始进行室外土池育苗:室外土池育苗大多利用对虾养殖池塘进行,虾池面积多为10~50亩,水深1.5~2.0m。放苗前8~12d用漂白粉、茶子饼等消毒除害,然后进水80~100cm(经60目筛绢过滤),施肥繁殖轮虫、桡足类等基础饵料,肥料以有机肥为主,化肥为辅。检查池水中浮游动物繁殖至一定的密度时,将室内的仔鱼下塘。2003年、2004年是开口4d下塘,下塘仔鱼分别为764万尾和166万尾,2005年是开口8d下塘,下塘仔鱼1 250万尾。饵料前期(体长达1.5cm以前)以池中浮游动物为主,中后期根据水中浮游动物的密度搭配部分鱼浆或绞碎贝肉。前期以添水为主,中后期根据水质情况适量换水。水温22.0~26.0℃,比重1.020~1.022,pH值8.2~8.7,经25~30d培育体长达2.5~3.5cm即可出池到网箱或池塘进行养成。